在朝廷大力宣传之下,元宵节过后,应天府街头巷尾都在传颂“皇帝始终不增赋税”的谕令。
百姓欢欣鼓舞,仿佛又过了一次新年。
此时,朱由校正在宫中筹划新一年的政事,忽然接到田尔耕送来的密报。
内容简明扼要:圣旨已顺利传达到南京,李之才与张世泽正按计划行事,南京一切平静,未见异常。
朱由校轻轻吐出一口气。命令既已发出,接下来就看执行成效了。
追缴拖欠赋税这一招,实属无奈之举。
他太缺钱了,各项开支如山般压来,每一笔都是巨额支出。单是新年与元宵期间的花销,就高达百万两白银。
这笔巨款主要用于何处?最大头便是军队。
逢年过节,皇帝若毫无表示,军心岂能安稳?
羽林军有十二万人,单是近来发放的酒肉与新制军装,耗费便高达十几万两白银。每位士兵五两的赏银也得照发不误,这笔开销无法省去。
李如松所辖左卫军镇,虽未设宴犒劳,但新棉衣和赏赐仍需配齐。那一万多名将士,不可冷了他们的心。
熊廷弼统领的辽军,加上毛文龙手下数千兵卒,同样要有所表示。他可以厚待亲信,却不能无视前线将士的付出。
若对这些浴血守边的人置之不理,皇帝的威严何在?军中上下又怎会继续效忠于他?
至于秦良玉的四川镇与右卫军镇,奖赏早已在西南落实,将领升迁命令也已下达,眼下无需过多干预。
真正令他忧心的是南京局势。
张世泽年纪尚轻,能否扛住那些勋贵与文官的压力?总兵官李之才又是否能稳住局面,完成清查田亩、追缴赋税的重任?
不过数日,二人联名奏本便火速送至乾清宫御案之前。
朱由校读罢,眉头紧锁。此事极为难办,即便是他也一时无策。
若命李之才以武力强行推进,势必激起豪强地主拼死反抗。这些人为了保住家产钱粮,定不会坐以待毙。
此时辽东正对老奴实施战略封锁,水师也在加紧筹建训练。
北方各省灾情不断,陕西流民四散,山西动荡不安,山东政令混乱,积弊成山,西南则正在推行改土归流。
可以说,整个大明境内,唯有江南三省与两广尚算太平,其余之地皆隐患重重。
朱由校苦思两个时辰,反复权衡之后,终于决定暂且退让一步。
他深知自己并无足够的力量,将一个早已烂到骨子里的帝国强行扭转回正途。
其实也不必如此。哪怕他不再推动新政,不再整顿吏治,甚至就此离世,由朱由检继位,汉人也不会再度沦为异族奴役的对象。
当务之急,仍是北方民生。必须全力以赴应对小冰河期带来的连年天灾。
百姓乃国之根本,民心所向,才是他立足的根基,不容有失。
朱由校长叹一声,立即召来王朝辅备好笔墨,亲自执笔,撰写回复李之才与张世泽的圣谕。
为遏制江南地方权贵贪得无厌之势,朱由校下令从羽林军中抽调一万人马南下,交由李之龙统率,进驻扬州。
朝廷中有异议之声,但内阁与兵部均已效忠于他,反对声浪难以成势。
此举并无阻碍,军队顺利南下已成定局。
只要李之龙所部入驻扬州,南京、扬州、淮安三地便形成军事联动,漕运命脉将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,杜绝地方暗中操纵的可能。
这一布局亦可使皇帝最信赖的武装力量覆盖整个南直隶区域。凡有不轨图谋者,必会因忌惮军力而三思而后行。
此前在南京被捕的六部官员,一律革职查办,押送京师,交由刑部、都察院与大理寺共同审理。
参与聚众闹事、冲击军营与官署的士子生员,尽数削去功名,取消科考资格,其本人及子孙后代永不得应试。
朱由校并未下令处决这些人,因他们根本不值得动用极刑。废除功名与仕途之路,比夺其性命更令其痛苦。
此举亦能整肃风气,瓦解其势力根基,削弱他们在地方与朝堂的话语权,进一步巩固皇权。
职位空缺暂不全面补任,唯兵部尚书与户部尚书二职事关紧要。
故朱由校决定委派两人赴南京履职。其中兵部一职,启用现任山东巡按崔呈秀。
此人素以手段酷烈着称,史册中列为“五虎”之首,曾为魏忠贤最为倚重的心腹干将。
在阉党与东林党相争的政局中,他竭尽心力,甚至精心编撰两册名录——《同志诸录》与《天鉴录》,分别罗列东林党人与非东林党人,献于魏忠贤以示忠诚。
魏忠贤借此清晰掌握朝中派系,精准清除异己,擢升亲信,尤其重用原齐、楚、浙三党中与东林对立者。
崔呈秀为攀高位,竟拜魏忠贤为义父,自称为子,廉耻尽失,毫无士人风骨。
整治那些标榜清流、自诩君子的官员,正需崔呈秀这般不择手段之人出手。
其军事才能未见显着,朱由校对其用兵之能亦不了解,但单凭其擅长权争倾轧,南京兵部尚书一职,舍他其谁。
如今兵权主要由李之才与张世泽掌控,朱由校并不指望他亲自统军。
而是希望他能以更果断、凌厉的方式,震慑那些自命不凡的官绅豪族,让他们见识朝廷的威严。
关于户部尚书一职,朱由校反复斟酌后,决定启用性格严苛、行事谨慎的户部主事曾侯斌。
此人出身陕西,刚从河南调回京城,与江南势力毫无瓜葛,派他前去执掌南京太仓,至少在立场上值得信赖。
只要他能确保税赋照章征收,管好国库钱粮,便已尽到职责。
拟好圣旨与手谕后,朱由校逐字审阅两遍,确认无误,才交予前来候命的杨寰,并命其速派信使连夜南下送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