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至此时,东瀛守军手中已无多少筹码可打,败局早已注定。眼下的抵抗,纯粹是为了拖延时间。然而,他们并未放弃。师团长在最后两处高地上,向残存的士兵下达了最终指令。
“继续隐蔽!放近了再打。我们已经没有退路……诸位,恐怕唯有牺牲一途。为了帝国存续,此后的战术目标不再是固守阵地,而是不惜一切代价,最大化杀伤敌军。”
此时的花旗陆军,装甲力量已全面升级。谢尔曼坦克沦为二线,“霞飞”与“潘兴”大量列装。面对这些坚固而众多的钢铁巨兽,鬼子的现有武器显得力不从心。
为此,师团长不仅补充了大量后勤劳工,也收编了多支海军陆战队单位。他们将几乎所有可用的反坦克武器与防空火力,全部转向对付步兵。
至于九五式轻坦与九七式中坦,则被半埋入土,充作固定炮垒。结合步兵携带炸药发起的“自杀式攻击”,以伏击战术阻止花旗装甲部队推进。
整个防御思想,也从被动守备转向了更为激进的“进攻型阻击”。他们甚至故意暴露部分阵地,诱使攻击部队集中兵力发起进攻,再以周边部队迂回侧击—。不计较阵地得失,一切只为了造成更多伤亡。
由于钢筋与水泥等人工建材匮乏,师团长另辟蹊径,将天然洞穴、珊瑚砂与原生林木加以利用,竟也构筑起足以花旗狂轰滥炸的坚固防线。
部队被疏散配置于整片战区,战壕如蛛网般贯通两座高地,其间错落分布着步枪阵地、通用机枪巢,更穿插部署13.2毫米高射机枪与37毫米速射炮。
这些高射机枪多移至阵地两翼改为平射,待花旗军队发起冲锋时,便与潜伏的伏击部队形成交叉火力,骤然倾泻形成火力压制网。所有伏击阵地均经精心伪装,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,让进攻部队难辨虚实。
高地上的各类火炮被纳入统一指挥的防御体系,因地形空间局促,步兵炮直接转为直瞄作战。九二式步兵炮低矮的炮身极易隐蔽,往往在花旗军队逼近时突然开火,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。
而防御体系的核心杀器,当属奉天兵工厂出产的150毫米重型迫击炮。这款武器是支援侧翼步兵实施夹击的核心力量,凭借恐怖的杀伤半径成为守军最信赖的支援装备,花旗的常规武器根本无法有效反制这些零散部署的移动炮位。
鬼子以小队为单位,依托错落有致的阵地布局,用不计代价的自杀式冲锋弥补火力与装备的劣势,这成为师团长固守防线的核心策略。
花旗进攻部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惨重伤亡。尽管林译屡屡临机调整战术,既为部队降低了损失,更接连拿下局部胜利,但持续攀升的伤亡数字与士兵身上日益凸显的战后创伤,仍让花旗指挥官焦头烂额。
这场高地争夺战,堪称步兵之间短兵相接的硬拼。每向前推进一米,都要踩着战友的尸体前行,大量士兵在残酷的拉锯战中患上心理疾病。
就在花旗军队艰难啃下一个个阵地、缓缓推进之际,指挥部突然收到一封加急电报,一桩足以扭转整个战局的事件,悄然爆发。
“我必须立刻赶往珍珠港,有些事刻不容缓,必须马上落实。”阿瑟将军将加急电报拍在桌面上,重重落座。
沉默半晌他才划亮火柴点燃烟斗,沉声道:“准备飞机。这段时间的指挥权移交集团军司令。该死!偏偏在这即将功成的节骨眼上出岔子!”
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,花旗掌舵人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。副手哈里仓促继任他的位置。然而,他此前几乎未曾深度参与这场大战的战略部署,对前线战局进展与战后规划更是一无所知,仅在逝世数小时后便匆匆宣誓就职。上任伊始,他即刻召集军政要员召开紧急会议,急于摸清当前战争的真实局面。
实则在三月二十九日,结合盟军内部既定协议与战局演进,参谋长联席会议已正式敲定《对东瀛攻击作战最终计划》,将东瀛本土登陆作战整体定名为“没落行动”。
这份计划的核心前提,是东西两线战事于七月前尘埃落定,届时盟军将集中全部兵力发起对东瀛的总攻。而刚刚接任的哈里对此项关乎全局的战略部署一无所知。
按照计划框架,冲绳战役落幕之后,阿瑟将军将与海军协同筹备九州登陆作战,参谋部将其代号定为“奥林匹克行动”。
与此同时,盟军将加大对花旗战场的支援,由Stillwell将军统筹反攻事宜,形成对宝岛的战略压制,迫使日寇留守兵力无法驰援本土。计划中明确标注,花旗需在五月底之前攻克冲绳,随后转入休整补充,七月起对九州全域实施饱和轰炸,待盟军各部集结完毕后发起正式登陆。
尽管“没落行动”仍在按部就班推进,但随着哈里上台,花旗的军事战略与外交政策核心方向,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原点。
哈里随即启动对全局战略的重新审视,一系列关键问题被摆上桌面:是否有必要强行登陆东瀛本土?仅通过海上封锁与强化空袭,能否迫使他们无条件投降?盟军应否在花旗沿海开辟新的登陆战场?毛熊的参战是否不可或缺?
更关键的是,除少数深耕东瀛问题的“知日派”外,花旗政界高层对东瀛的“天闹黑卡”及其政权的真实运作逻辑认知浅薄,对于他是否真正具备结束战争的权力与影响力,更是充满未知与争议。
对阿瑟将军而言,这未尝不是一件幸事。继任者哈里曾在陆军服役,素来对他心存敬意。且其声望目前力压其他几位将军,大概率哈里会采纳他的战略主张。
东瀛败局已定,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。此刻于阿瑟而言,核心问题早已不是如何打赢最后一战,而是如何借着这收官之战的契机巩固自身地位,为战后格局布下关键一子。这场牵动全局的高层会议,终将奠定未来的路。